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都市言情>玲珑塔下的爱情> 第1章 岁月的起点与憧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岁月的起点与憧憬(1 / 2)

第一章

玲珑塔,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望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深处。这座坐落于北京西三环西八里庄的古塔,自明朝起便岿然不动,四百多年的风雨如刀,在它身上刻下斑驳痕迹,却也赋予了它如长者般的深沉与沧桑。塔身的青砖,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坚守着往昔的记忆,每当冷风呼啸而过,仿佛能听见它低吟浅唱,诉说着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对于石添而言,这座塔,是他生命中一道无法磨灭的印记,承载着最刻骨铭心的伤痛与回忆。

初冬,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割过石添的脸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静静地站在玲珑塔前,目光如炬,顺着塔身缓缓攀升,仿佛要穿透厚重的时光帷幕。思绪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他无情地卷入那段深埋心底的过往 —— 十年前,那段如梦如幻却又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曾经,他与丹洋在塔下共度无数甜蜜时光,从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到热恋中的如胶似漆,再到最终无奈的悲情落幕,玲珑塔始终默默见证着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此刻,风中似乎还回荡着他们曾经的欢声笑语,那声音熟悉却又遥不可及,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如今,只剩下他形单影只地站在塔前,物是人非,十年的时光恍然如梦,梦醒后,唯有那无尽的疼痛如影随形,将他深深压入回忆的万丈深渊。

1986 年的二月二龙抬头,在河北省文安县城北边的一个小村庄,伴随着早春料峭的寒意和隐隐传来的鞭炮声,石添呱呱坠地。这本该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喜悦的新生命的起点,然而,命运的车轮却在不经意间悄然转向了另一条崎岖的轨道。在他尚在襁褓、满月之时,父母便分道扬镳,这个无辜的婴儿,还未来得及感受完整家庭的温暖,便被迫踏上了一段没有父亲陪伴的孤独旅程。

此后的日子里,石添在母亲、姥姥姥爷以及其他家人的悉心呵护下慢慢成长。奇怪的是,全家上下对于石添的父亲始终讳莫如深,每当石添懵懂地提及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家人们总会迅速转移话题,眼神中流露出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久而久之,石添也习惯了这种回避,“爸爸” 这两个字,对他而言,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与他所处的温暖却又略显残缺的世界格格不入。

幼年的石添,最喜欢做的事,便是静静地坐在姥姥家大门的门槛上,望着村口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发呆。他常常看着脚边蚂蚁忙碌地觅食,而村里的小伙伴们,总会时不时兴奋地指着远方,欢呼着 “我爸爸回来啦”,然后像欢快的小鸟般飞奔而去,投入父亲宽厚温暖的怀抱。每到这时,石添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他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有爸爸陪伴玩耍,而自己的爸爸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从未出现过。然而,幸运的是,母亲总会在他最失落的时刻,如同天使般悄然来到他身边,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将他温柔地抱在怀里,用那如春风般温柔的呢喃,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姥姥也会像神奇的魔法师一样,变戏法般从兜里掏出一块甜甜的糖果,塞进他嘴里,笑着安慰道:“咱不羡慕别人,有姥姥和妈妈在,咱们一样能过得开开心心的。”

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离婚在传统的农村是极为罕见的事情。石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懵懵懂懂地成长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感受到了一些让他委屈不已的事情。

每至年关,村里便沉浸在浓浓的喜庆氛围之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如同欢快的乐章,奏响新年的喜悦。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像一群欢快的小鹿,在街巷间嬉笑奔跑,手中紧紧攥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那一张张崭新的票子,仿佛是新年最珍贵的礼物,承载着满满的祝福与宠爱。然而,唯独石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炫耀手中的 “战利品”,自己的口袋却总是空空如也,如同他内心深处那个缺失的角落。

起初,他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与小伙伴们如此不同。直到有一次,他看到邻家小孩兴高采烈地从一位长辈手中接过压岁钱,还甜甜地说着感谢的话。那位长辈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道:“你爸平时帮了我不少忙,这是叔叔给你的一点心意。” 石添站在一旁,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给孩子压岁钱,很多时候也是看在对方家长的面子上。而他,没有爸爸,在别人眼中,自然也就成了那个容易被忽视的小孩。

过年时,亲戚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在一旁尽情玩耍,石添偶尔也会凑过去,渴望融入那欢乐的氛围。然而,每当话题涉及到父母时,他便只能默默地退到角落,如同一只受伤的小兽,独自舔舐着内心的伤口。 有一回,一个亲戚逗趣地问孩子们:“今年过年,你们爸妈都给准备啥好吃的啦?” 其他孩子纷纷抢着回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石添张了张嘴,却感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只能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手指不安地揪着衣角,试图掩饰内心的窘迫与失落。

夜晚,石添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他不明白,为何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为何仅仅因为父亲的缺席,他就要承受这些委屈。

石添的姥爷,曾经是一位威风凛凛的老警察。然而,在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他受到了冲击,不得不脱下心爱的警服,告别熟悉的工作岗位。无奈之下,姥爷带着家人回到了村里,扛起锄头,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那些年的艰辛劳作,如同无情的岁月刻刀,一点点侵蚀着他的身体。由于积劳成疾,晚年的姥爷患上了腿疾,只能常年坐在炕上,双腿盖着厚厚的棉被,行动极为不便。但即便如此,这丝毫没有影响姥爷对石添的宠爱。

从石添牙牙学语开始,姥爷就将平日里积攒的药盒子收集起来,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成大小均匀的小纸片,然后戴上老花镜,拿起毛笔,蘸着墨汁,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上字,开启了石添的认字启蒙之旅。起初,石添只是觉得新奇好玩,看着姥爷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眼中满是好奇与崇拜。姥爷便会笑着把石添抱在怀里,指着纸片上的字,一个一个耐心地教他认读。慢慢地,石添被这些神奇的方块字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每天,他都会主动找姥爷认字,如同一只渴望知识的小蜜蜂,在文字的花园里尽情采撷。到石添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已经能认识二百多个字了,成了村里小伙伴们眼中的 “小神童”。而这背后,是姥爷无数个日夜的陪伴与教导。那些写满字的小纸片,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载体,更是姥爷对石添深沉的期望,为石添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即便身处困境,依然能怀揣着对学习的热爱,勇敢地向着光明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石添这个名字,是姥爷饱含深情为他取的。“石”,是姥爷的姓氏,承载着家族对小石添的接纳与庇护,如同坚实的后盾,为他遮风挡雨;“添”,代表着富足,那是姥爷在艰苦岁月中对后辈最殷切的期望。姥爷一生饱经沧桑,历经岁月磨难,又在务农中累垮了身体,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不易,所以希望石添以后的生活能够富足舒心,不必重蹈自己的覆辙,能在安稳、丰饶的日子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转眼间,石添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里小学校的校长,是姥爷的侄子。他看中了石添的机灵劲儿,也心疼这孩子的坎坷身世,便满怀热忱地上门劝说姥爷,希望小石添能来村里的小学上一年级。这样一来,既能在学习上关照一二,又能让孩子就近读书,方便家人照顾。然而,姥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姥爷看来,县城里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师资力量雄厚,学习资源丰富,能为孩子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就像为小鸟提供了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然而,现实的难题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县城学校的学费昂贵得令人咋舌,村里小学一个学期仅仅 50 块钱,可到县里上学算是借读,再加上石添是农村户口,每学期借读费高达 200 块。要知道,当时石添妈妈的月工资才 120 块钱,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单亲家庭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