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华叹息道:”这主要是因为东林党人相对来说,还比较有节操的。”
“而且他们相对底线没那么低。”
“但这也只是相对的,因为他们也不是像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更正直、更讲道义的。”
“只是东林党人大都学问功底深厚,讲起道理来那叫一个头头是道,而且更愿意讲、更愿意写,更善于控制舆论,所以才让大家觉得他们都是正直的好人。”她继续道,“所以有些史书上,甚至记载他们是反对擅权无能的大官僚和专权乱政大宦官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力图挽救严重危机的明王朝的政治势力。”
“东林党的起源东林书院,就是很关心朝政,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这样的东林书院,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学者来这参加学术会议,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舆论中心。”
“大家知道,文人的行为和观点,不管对不对,那都是能说出花来,影响一些人的。”
“而这些人的思想,对朝臣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势力越来越大,他们逐渐地就从一个学术团体转变为一个政治派别,被称为【东林党】。”
罗玉华叹息道:“而东林党的崛起,也引起了朝廷中其他党派的警觉,这些人的底线就比较低了。”
“他们一般依附权贵,喜欢结交有势力的太监,本着【凡是敌人赞成的一定要反对】的精神,不论对错,专门抨击东林党人。”
“而当时的皇帝万历,在面对他们的争斗时,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反正他是皇帝,是最终的裁决者。”
“相反,他还可以利用势的领导方式吧。”
“所以,在之后的很多朝政上,都活跃着东林党人的身影。”她继续道,“万历朝的国本之争,他们是坚定的正统派。”
“朱常洛能即位,便是他们的功劳。内阁大臣沈一贯和沈鲤的二沈之争、还有李三才之争背后,全都是东林党和其他党派激烈的党争。”
“明末三大案更是让这种党争趋于白热化……”
“梃击案发生的时候,是东林党遭打压的时期,所以动静不大,草草收场了。”她继续道,“但后来的红丸案、移宫案,他们却是主要参与者,像是帮助天启皇帝朱由校顺利登位的杨涟、左光斗等就都是东林党人。”
“所以天启朝初期,东林党人就很得势,一度出现了东林党掌握相当一部分朝政的局面,也做了一些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减轻百姓赋税差役这些负担的事,被称为【东林方盛、众正盈朝】。”
“但他们也一样没法跳出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和党争的思维,围绕三大案的是是非非,对对手也是极尽刁难迫害、疯狂赶尽杀绝的……”
光阴小说网